close
        台北火車站, 在整個台灣島內鐵路來說,
可能是最沒有特色的了!    除了它是三鐵--台鐵、高鐵及捷運共構之外,
除了它是全台灣最現代化的火車站之外, 除了它是旅客人數最多的火車站之外, 除了它是台灣唯一的地下鐵路之外......可能真的找不到它的特色了!   
我敢這麼『大膽』的說, 是因為拍了那麼多有特色的台鐵車站,
所以我敢這麼大聲的說......


        不過呢!   
畢竟它是台灣首善之都的火車站, 當然也得好好的介紹一番囉!(以下圖文來源:   
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車站官方網站)













車站沿革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清朝時期











區塊主題縮圖-《光緒14年興建之臺北車站 》


《光緒14年興建之臺北車站 》




清光緒13年(188769日,臺北基隆間築路時,臺北火車站站址設於大稻埕河溝頭(今中興醫院與塔城街附近)。




光緒14年(1888514日再由臺北南下經大橋頭跨越淡水河至海山口(新莊),桃仔園迄至新竹鐵路相繼施工,於光緒19年(189311月修達新竹。並於光緒20年(1894)元月23日舉行通車典禮。清季鐵路,自基隆迄至新竹106.7公里設16車站。計有基隆、八堵(今之七堵)、五堵、水返腳(汐止)、南港、錫口(松山)、臺北、海山口(新莊)、打類坑(塔寮坑,今之迴龍)、龜崙嶺(龜山)、桃仔園(桃園)、中壢、頭重溪(楊梅北方)、大湖口(湖口)鳳山崎(山崎、新豐)至新竹站。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日治時期











區塊主題縮圖-《民國七年興建臺北站》


《民國七年興建臺北站》




清光緒二十年(1894),清日甲午戰爭,次年,清國戰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清國將臺灣割讓予日本,從此日人領台,展建南北鐵路,於光緒21年(1895、明治28年)109日,自新竹以南進行路線測勘。




光緒25年(1899,明治32年)5月原經大稻程河溝頭、海山口鐵路,改經艋舺(萬華)、枋橋(板橋)、樹林、山仔橋(山佳)鶯歌石(鶯歌),接桃仔園(桃園)南下。




光緒26年(1900,明治33年)915日興建台北淡水間21.2公里鐵路,均於光緒27年(1901,明治34年)1025日竣工通車。同日起臺北站及淡水河岸線辦理整車貨運。




民國7年(1918,大正7年),日人遷建臺北站站場於今北平西路現址。俟至民國29年(1940、昭和15年)6月,站房再予重建。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主題縮圖-21年11月17日汐止至臺北三等普通車票25錢//21年6月19日臺北站啟用200哩以上70錢



21年11月17日汐止至臺北三等普通車票25錢//21年6月19日臺北站啟用200哩以上70錢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臺灣光復後










區塊主題縮圖-《民國29年興建臺北火車站》


《民國29年興建臺北火車站》




  台北站位於台鐵基起28公里628公尺,居台北市中心。編制等級特等站,為台鐵全線主要專辦客運大站,亦為客運業務最繁忙之車站,居北台灣交通之樞紐。70年代台北站站場面積約20萬平方公尺,北起28K+053M南迄29K+541M。站房建於民國29年(1940日治昭和15年)6月已顯陳舊。站內軌道延長為28公里,有6個月台,南北兩端各有天橋一座,售票窗口前站43個。後站7個,剪收票口前站24個,後站7個,大廳面積約500平方公尺,並有附設郵政、電信、銀行、餐旅等配何業務單位。依民國70年代後平時每日上下車旅客人數超過10萬人,遇有節日假期,每日高達17萬人左右。



 

交通部於民國68年(1979)10月,成立「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積極規劃,嗣至民國72年
(1983)7月1日,設置「台北市地下鐵路工程處」由鐵路局局長兼任處長,積極推持正常營運,應先建臨時施因應,諸如:建臨時站房,切換站內股道、天橋、月台及其他種種設施後,於民國75年(1986)3月1日起,拆民國29年(1940)日人興建之台北站舊站房,從此舊站房消失走入歷史,只以圖照為見證。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主題縮圖-臺北站後站----------民國71年旅客候車室----------- 扳轉聯動轉轍器作業



臺北站後站----------民國71年旅客候車室-----------
扳轉聯動轉轍器作業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嶄新時代











區塊主題縮圖-《民國78年啟用臺北火車站》


《民國78年啟用臺北火車站》







臺北站為提高服務品質,不斷謀求改進各種設備,諸如:促進行車安全之號誌控制,機械聯動改善為繼電聯動集中於控制室以電腦控制行車。並為擴大服務旅客,於候車室裝設十五噸冷氣機十一台,彩色電視機一台,天橋裝設扶梯,資訊嚮導系統,改善剪收票口等等。民國
73年(1984915日又啟用電腦售票業務,以應日益增加業務之需,以樹立服務旅客新形象。
民國50年代後,國家經濟成長,臺北市區發展迅速,人口激增,評鐵路貫穿市區,鐵路平道阻塞,險象叢生,經交通單位多年之研議評估,採行最高功能之包括臺北站納入,興建地下鐵路方案,以解決臺北市中心區交通壅塞問題。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標題項目符號圖示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主題縮圖-臺北車站各樓層剖面



臺北車站各樓層剖面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區塊圖片外框



  

調整表格寬度的透明圖



 




        等車嗎?   
還很久嗎?    喝杯咖啡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fushen 的頭像
    anfushen

    足刻(ㄎㄜ)--竹科

    anf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