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起了個大早,
新竹搭國道客運去台北,
再轉搭捷運到士林站,
又轉搭公車故宮博物院
真是車馬勞頓呢!    不過, 我想應該是值得的!   
因為這次的主要課題是去看大觀.

        下了車,
來到睽違已久的故宮, 假日嘛!   當然是人潮擁擠囉!   
觀光客多, 國內的民眾當然更多!    看到那階梯,
只有一種感覺, 給它有點遠呢!



        以下圖文來源:  
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清宮收藏,承襲自宋、元、明三朝宮廷,再加上清朝的收集,文物極為豐盛。中華民國成立,一直留住在紫禁城北部的內廷中。民國三年(1914)政府在紫禁城南部的外廷設立古物陳列所,並將前清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撥交該所。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進駐北京,由於馮氏一向反對清室,乃命溥儀遷出紫禁城,設置「清室善後委員會」,聘任李煜瀛(石曾)為委員長。馮玉祥說:「此次到京,自愧未作一事,祇有驅逐溥儀,才真可以告訴天下後世的人,而無慚愧的。」溥儀留住紫禁城期間,流失文物難以數計,馮玉祥的「逼宮」行動,使得文物不致繼續流失,其功不可沒。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借展文物開箱紀念合影(左前為莊尚嚴科長,右為傅振倫幹事,中左二為大衛德特派員)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借展文物開箱紀念合影

(左前為莊尚嚴科長,右為傅振倫幹事,中左二為大衛德特派員)





次年(1925)雙十節,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同時展開展覽;其下分轄古物、圖書兩館,圖書館又分圖書、文獻兩部。十七年(1928)六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命易培基接管故宮。十月公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故宮正式成為國民政府之下的一個機構,院下分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



易培基任內,持續原有的查點文物及編目工作,加強文物展覽;同時進行刊物和專書的出版。到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出版品已多達數百種,這是故宮在中國大陸的黃金時代。

 

民國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北方局勢動盪,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南運上海的文物共分五批,總計運出13,491箱,同時也附帶運出了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二十三年(1934),政府任命馬衡為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二十四年(1935),故宮挑選精品,連同古物陳列所的文物,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故宮又將存放上海的文物運至南京朝天宮新建的庫房存放。

 

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將八十隻鐵箱文物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這是一路。

 

其次上海戰事失利,南京故宮同仁搶運出文物16,000餘箱,包括古物研究所和頤和園的,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水路首先經由長江運到漢口,接著運往宜昌,抵達重慶南北兩岸的倉庫,後又西運樂山。陸運撤離的文物用火車載運北上,再轉隴海路西行,運抵陜西寶雞,又用卡車運往南鄭、褒城,最後抵達峨嵋。抗戰期間,故宮疏運到後方的文物因仍存放箱中,所以主要業務著重在維護,但其間仍展出五次,其中一次是前往蘇聯。












  故宮文物歷次播遷路線示意圖  
故宮文物歷次播遷路線示意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另一根源,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延聘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長傅斯年兼主任,下設自然、人文、工藝三館。次年李濟接任籌備處主任。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中博籌備處的文物箱件也水運西遷,首先運抵重慶。二十八年(1939)以後,又分別運往昆明、樂山,最後運抵四川南溪。戰亂中,中博籌備處仍進行對川康民族、舊式手工業、西北史地、彭山漢墓等考察和發掘的工作,成績卓著。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中博籌備處的文物也全部運回南京,政府將古物陳列所撤銷,該所南遷的文物撥交中博籌備處。

 

三十七年(1948)秋,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台灣。該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故宮運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頗多精品。中博籌備處運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運台圖書文物,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將文物遷往台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又開鑿防空山洞。聯管處時期,進行對文物的抽查、清點;接著從事整理編目,先後編印了多種書籍,並有小型陳列室對外開放參觀。其間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也參加過紐約「世界博覽會」。













  台中北溝文物陳列室外觀  
台中北溝文物陳列室外觀

由於北溝場地有限,交通不便,無法發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因而決定遷建新館;院址選定在台北近郊的外雙溪。五十四年(1965)新館興建完成,行政院頒佈「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條例規程」,任命蔣復璁為院長。新館館舍定名為「中山博物院」,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

 

故宮遷來台北之後,陸續擴建數次,陳列空間逐漸擴大。五十七年(1968),又將圖書文獻從書畫組中劃分出來,使典藏文物單位由原來的古物、書畫兩組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五十九年(1970),又在文獻處之下增設圖書館。其業務略舉大端:如對文物重新點檢、整理,詳細登錄;並且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如六十年起協助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這是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前身。該組作育出許多藝術史研究人才,部分並在故宮任職。六十七年(1978),與國史館合作校注《清史稿》,後由國史館整理增訂出版為《清史稿校注》。故宮也展開編輯和研究的工作,先後出版了多種期刊、專書、目錄,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故宮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培訓、考察,及參與國際學術性活動。主辦數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國古畫討論會」;挑選精品出國參展,在日本大阪的「萬國博覽會」和韓國漢城的「中國展覽會」,均大獲佳評。













  中國古畫討論會進行實況  
中國古畫討論會進行實況

蔣復璁任職十七年餘,至民國七十二年(1983)因病請辭,國民黨黨史會主委秦孝儀接任院長。七十三年(1984),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三處的文物大都移至新大樓地下兩層的庫房存放。正館陳列室加大,並作整體性的更新設計。庫房和展覽場所都建立恆溫、恆溼、防火、防潮、防震的措施以及二十四小時防盜的安全監控系統。七十四年(1985),故宮舉辦六十週年院慶,並舉行學術演講和討論會。七十六年(1987),故宮正式成為行政院部會級的一級機關。此期間故宮接受「摩耶精舍」之捐贈,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並且營建「至善園」,八十五年(1996)新建圖書文獻館落成。













  至善園 松風閣  
至善園
松風閣

故宮除延續以往的部分出版計劃之外,並陸續出版許多新的集刊、叢刊、專集、叢書、特展目錄等。如將原《故宮簡訊》改為深入淺出通俗性的《故宮文物月刊》;《故宮季刊》更名為《故宮學術季刊》,以強調其學術性。又如編輯《海外遺珍》,與台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出版《故宮書畫圖錄》、《故宮藏畫大系》及《清代台灣文獻叢編》等。


七十八年(1989)七月,故宮開始進行文物總清點,到民國八十年(1991)五月結束;同年舉辦的「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更為盛事。

 

民國八十年以後,故宮挑選文物出國展覽。例如,是年美國華府的「探險時代的藝術」大展、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1996-1997)美國的「中華瑰寶」巡迴展覽、八十七年(1998)法國巴黎的「帝國的回憶」展覽。八十二年(1993),故宮開始與民間團體合作,借展西洋美術。例如,是年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八十四年(1995)的「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八十七年(1998)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八十八年(1999)開始,借展大陸文物。例如,是年的「三星堆傳奇」特展;以及配合故宮「漢代文物大展」而商借的「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的文物展覽。

 

八十九年(2000)五月,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回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揭櫫本土、中華與世界兼具的多元文化觀,注重美的普世性,本乎人性,成就人文,不以國家民族之榮耀為限。一年來他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舉辦定期小型研討會,配合展覽推出學術討論會,如「文學與美術學術討論會」、「清代檔案與台灣史研究討論會」等,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專題演講。要求展覽深入淺出,以收教育之功效,舉辦「展前說明會」,邀請院內同仁、志工與中小學教師提出看法與建議。

 

為解決本院長期存在的參觀動線混亂、館外人車雜遝等問題,考慮台灣特殊地質條件下的防震設施,強調以科技方法維護文物,以及本院未來更長遠的發展,規劃「故宮新世紀」建設計劃,提報行政院,分為五個子計劃,針對展覽空間,館外交通,文物維護及分院之發展設立,勾勒本院二十一世紀發展的藍圖。













  中華瑰寶美國巡迴展首站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中華瑰寶美國巡迴展首站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本院在新政府團隊中這一年來完成了兩項關係本院未來發展的基礎架構,一是大幅修訂「國立故宮博物院專業人員新進及升等審議作業要點」,以期人事透明,公開、公正、公平;其次推動「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收支管理及運用辦法」完成立法,成立基金委員會及其工作組織,並推出「故宮之友」與故宮認同卡等,引入企業經營的理念與工作方式。 


此外還有《故宮學術季刊》改版,英文雙月刊改為半年刊,強化出版業務;在落實本土化與國際化展覽方面,如「李梅樹百年紀念特展」及「魔幻‧達利特展」等,期望故宮與本土民眾結合,但又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在現今所謂"去中國化"的敏感時期,
來到故宮, 看著大觀,
看著宋朝的書畫, 看著古今中外人士爭先恐後的擠在裡面,
慢慢的欣賞, 仔細的觀看;   
有的請導覽人員的解說, 有的自己聽導覽;   
有的駐足仰望, 有的俯首稱臣;   
有的拿放大鏡看個仔細, 有的拿望遠鏡看個夠遠;   
有的看的渾然忘我, 有的蜻蜓點水, ;   
有的望眼欲穿, 有的走馬看花;  有的大老遠從他國來觀光,
有的就住著附近;   有的批評, 有的反駁;   
有的說英語, 有的說日語, 有的說中國話, 有的說台灣話;    
儼然就如故宮大門所題"天下為公".




        這優美的建築,
孕藏著豐富的寶藏, 等著您去探訪, 去感受;   
國旗依然飄揚著......



        思古之幽情



        下次來的時候, 
他老人家還在吧!?    故宮博物院不會改名稱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fu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